我校藥學院/現代中藥產業學院、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者團隊,聯合澳門大學于2023年3月8日在《Small》(中科院一區,TOP期刊)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Polysaccharide-Based Stimulus-Responsive Nanomedicines for Combin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的論文,我校2021級碩士生李秋霞為第一作者,李小芳教授、博士后羅開沛和澳門大學余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腫瘤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且極具前景的治療方式,但藥物的非治療性副作用、復雜的腫瘤微環境和較低的腫瘤免疫原性限制了其治療效果。近年來,免疫治療聯合其他療法已被證明可顯著提高抗腫瘤療效。然而,如何實現聯合藥物的高效遞送仍是一個重大挑戰。刺激響應型納米給藥系統具有可控的藥物傳遞和精準的藥物釋放等優勢,為腫瘤免疫聯合治療提供了契機。多糖,是一類潛在的生物材料,由于其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獨特的可修飾性,用于納米遞送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對于腫瘤免疫聯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課題組對近年來刺激響應型多糖納米藥物用于腫瘤免疫聯合治療進行了全面論述,主要從多糖自身的抗腫瘤活性、納米系統的構建、藥物的靶向遞送、釋放以及納米藥物的抗腫瘤作用等方面展開介紹。通過響應腫瘤內部或外部刺激,多糖納米藥物能夠在腫瘤部位有效積累,并實現藥物的控制釋放,最終提高治療效果。除了作為納米材料外,部分多糖如透明質酸和巖藻多糖還可作為靶頭,賦予納米系統主動靶向能力,而殼聚糖、肝素、葡聚糖能夠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多糖也廣泛存在于傳統中藥中,據報道,許多中藥多糖具有保護機體免疫器官、激活免疫細胞、激活補體系統及釋放細胞因子等免疫調節功能。因此本文還對黃芪多糖、靈芝多糖、人參多糖等中藥多糖的抗腫瘤免疫活性進行了總結。論文的最后充分討論了目前刺激響應型多糖納米藥物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潛在的應用,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82204633)、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21M700550)、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2022NSFSC0634、2023NSFSC1782)、成都中醫藥大學“杏林學者”學科人才科研提升計劃(BSH2021024)等資助。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6211
(供稿:藥學院/現代中藥產業學院 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