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梁繁榮教授團隊開展的針刺治療慢性膝骨性關節炎(KOA)膝痛影像研究獲高質量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以“Modul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periaqueductal gray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knee osteoarthritis knee pain patients”為題,于2023年3月8日在線發表于《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期刊(中科院一區,Top期刊)。
針灸是中醫臨床治療慢性膝痛的常用手段之一,但針刺治療慢性膝痛的中樞機制仍不明確,尤其是相對于非甾體抗炎藥物的中樞鎮痛特點一直處于研究空白。該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將180例慢性膝痛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穴位組、針刺假穴組、塞來昔布組、安慰劑組和等待治療組。五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都進行了靜息狀態下BOLD-fMRI掃描和臨床評價。研究采用基于右側腹外側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vlPAG)種子點的靜息態功能連接分析。結果發現,與塞來昔布組、安慰劑組和等待治療組比較,針刺組患者vIPAG與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角回的功能連接顯著增加,且變化與KOA疼痛強度的降低相關。研究結果提示與塞來昔布和經典安慰劑比較,針刺對KOA膝痛患者的中樞作用調節特點不同,針刺可調節與認知控制、注意力、重新評價功能相關的腦區,通過下行疼痛調節系統發揮治療KOA膝關節疼痛的作用。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603708,81774400,81973958,8222505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創新團隊和人才培養計劃(ZYYCXTD-D-202003)、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7M610593,2018T110954,PC2019012)資助。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ns.14153
(供稿:針灸推拿學院 )